欢迎光临东莞青年门户网,今天是
设为首页 | 加入收藏
 
您的位置:东莞青少年网 > 媒体聚焦 > 其它报道 >
中国首位打破举重世界纪录者 首位奥运金牌举重得主皆出自石龙
东莞青少年网  http://www.dgyouth.gd.cn/  2014-08-01 15:39:50

  上世纪50至80年代,“举重之乡“石龙星光闪耀。从中国第一个打破世界纪录的陈镜开,到中国第一个奥运举重金牌得主曾国强,以及叶浩波、陈满林、赖润明、叶焕明均出自石龙。石龙一门“陈氏三杰“曾叱咤世界举重舞台。如今,石龙作为“举重之乡“也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,但石龙人并未放弃这项曾经带给他们无限骄傲的运动。

  在石龙镇的青少年业余体育学校(简称石龙体校),50多个少年用他们稚嫩的肩膀和双手,举起与自己年龄和身材不相称的重量,坚持着同一个冠军梦。

  每天重复同一个动作

  从石龙南岸大桥拐进滨江东路上,远远可见一座博物馆,这是“举重之乡“石龙2006年专为举重而修建的博物馆,也是全国首家举重博物馆。馆内展示着石龙举重的群英谱;有周恩来接见陈镜开,萨马兰奇与陈镜开的合照,陈镜开、陈满林、叶浩波先后16次打破世界纪录的历史照,曾国强、陈伟强、赖润明在奥运会上获奖的照片,战绩显赫。

  举重博物馆旁,有条僻静的小路,一栋不起眼的红色小楼坐落其间。这就是“石龙体校“,其实就是石龙举重队的训练基地。50多名举重小队员每天就在这里为自己的梦想拼搏。每天清晨5时50分,急促的铃声唤醒所有队员,孩子们走下宿舍楼,经过简单的热身,开始绕石龙体育馆跑步,紧接着是约1个小时的举重训练。

    小运动员们扎好腰带,双手擦满防滑粉,双脚微微叉开站稳,双手抓起80公斤的杠铃,调整好呼吸,发力将杠铃举过头顶,随后将杠铃放下。这是完整的抓举动作,他们每天要重复几十次。晨训结束,所有运动员的衣衫都被汗水湿透。

  下午3点到5点是日常训练时间,举重馆内杠铃“哐当哐当“砸地板的闷声此起彼伏。队员们各自在一块不到2平方米的地面上重复抓举动作,随着训练的加深,杠铃的重量也不断增加,直到身体所能承受的极限。吴浩章4年前被父母送到石龙体校,没来多久双手起水泡,疼得连杠铃都抓不住,这对举重的孩子来说是必经之路。训练场的墙壁上,贴着《训练明细表》:挺举15组,每组2-3次;硬拉10组,每组3-4次;颈后支撑跃10组,每组3-4次……15岁的唐志每天要做的就是按照顺序一个动作接一个动作反复练习。

 练举重的都是苦孩子

  教练何星亮说:“练举重是苦力活,成长周期长,要坚持不懈地训练。这一过程十分枯燥,没有坚强的意志很难坚持得下来。“何星亮介绍,目前全校50多名学生,石龙本地的运动员已绝迹,而东莞本地人也只有一人。在石龙体校任教21年的教练刘暖基说,早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,石龙体校已难招到本镇学生,只能到内地去“买“苗子,给他们提供免费的训练、吃住以及文化教育。尽管如此,被孩子父母拒绝也习以为常。每年教练跑遍广西、湖南等省份,仅能收集到不足10人的名单,从中能挑选到的好苗子可谓凤毛麟角。

  在何星亮看来,举重的趋势就是逐渐萎缩。他说,举重本身就不适合群众体育发展,经济越发达练的人越少。培养一个优秀的举重运动员需要10年左右周期,这对人们的耐心是个考验。而现在的体育产业都是市场化运作,讲究“出成绩有影响“。

    石龙镇体育管理中心主任陈苏媚说,这些年从石龙体校走出的运动员,不说登上世界舞台,能在省队、八一队等专业队留下来的都不多。曾有一批13人的小队员同时进入石龙体校,但不到半年就走了一大半。有个女队员去年曾参加过省队的集训,又因为跟不上训练节奏从省队退役。成为冠军的过程如大浪淘沙。不过,石龙从未放弃努力。今年4月,在2014年全国女子举重锦标赛暨亚运会选拔赛上,石龙镇选送的陈幼娟在女子69公斤级举重比赛中以总成绩262公斤,斩获抓举和总成绩两项冠军,并获得了今年9月的韩国亚运会入场券。陈幼娟的启蒙教练刘暖基,希望爱徒能够坚持下去,不要轻言放弃。何星亮说,只要有人就还是有希望。

  石龙举重之困

  资金

  陈苏媚表示,举重运动员训练、吃饭、买鞋等基本耗费,每年超过100万元。教练和相关人员的工资需十几万元,“光靠政府投入远远不够“。陈苏媚认为,可是尝试用市场经济筹集资金,改善教练员和运动员的训练、生活条件。她称石龙镇体育管理中心已经推出摔跤、散打、跆拳道、柔道等协会,并实行有偿训练和培训;他们还将和公司合作,全方位推动石龙体育产业尤其是举重运动的发展。

生源

  何星亮介绍,他1994年从广东队退役后来到石龙做举重教练。那个时候就已招不到本地孩子了,只能去周边城市找。后来连周边县城的小孩也都不愿练了,他们就到外省市去挑。如今,整个全国都难找到好苗子。现在就算一些经济条件不好的家庭,父母也不愿自己孩子练举重。家长一听练举重就一口回绝,谁都不舍得孩子吃这个苦。

  观念

  举重是重竞技项目,不吃苦是练不出成绩的。不少家长都认为练举重个子长不高、太辛苦,不如练篮球、乒乓球。所以从来就没有家长主动把孩子送上门练举重。此外,社会上对举重运动员给予的肯定也不够。举重运动员远没有足球明星、篮球明星那么耀眼,收入低、社会认可度也低。

  人物故事

  唯一本地苗子 被教练一眼相中

  吴浩章14岁 东莞洪梅

  出生于2000年的吴浩章,10岁那年还是洪梅镇中心学校五年级的普通小学生。有一天,石龙体校的几名教练来学校挑选苗子。经过简单的爆发力测试,身材匀称、下肢力量不错的吴浩章被何星亮相中。

  面对没有一点举重基础的吴浩章,最开始,何星亮用木棍代替杠铃教吴浩章基本动作,并通过跑步、跳远让他练身体素质,这个开朗活泼的小男孩硬是把艰苦的训练坚持了下来。“练体育没有不苦的,而举重还特别单调。“何星亮说,练举重,除了要克服生理上的辛苦外,还得有一颗坦然面对枯燥练习的平常心,每天面对沉重的杠铃,举起来,放下去,再举起来,放下去。

    这个一脸稚气的小男孩偷偷对记者说,刚练的时候每天都累得吃不下饭,回到宿舍倒头就睡,自己还偷偷哭过。“不过父母坚持要我练,加上教练经常开导我,就这样一直坚持下来了。“虽然家就在洪梅镇,但吴浩章很少回家,偶尔父母会从洪梅赶到石龙体校来看下孩子,给他带一点好吃的。平时,吴浩章就通过两三天一次的电话和父母讲讲自己的训练和生活。

  “孩子都不在身边,想是肯定非常想的。“不善言辞的吴爸爸说,不过既然给孩子选择了这条道路,作为家长只会尽力支持,也希望孩子能“好好练“。至于为何要送孩子来练习举重,这位朴实的父亲笑着说,就是想让孩子从小培养不怕吃苦的精神。

  吴浩章已经在同龄人里崭露头角。他说,现在的目标是不断提高自己举重成绩,然后能参加市运会、省运会,对自己的要求是一步一步来,不想一步登天。

 

来源:南方都市报 编辑:管理员
 
通知公告
媒体聚焦
> 更多
版权所有©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东莞市委员会 备案号:粤ICP备11103514号